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C53H67N9O17) (TYR-PRO-TYR-ASP-VAL-PRO-ASP-TYR-ALA),是指可使红血球凝集的抗体或其他物质。
在流感病毒、痳疹病毒(以及许多其他细菌和病毒)表面等均能找到,可附着于不同动物的红血球,而使红血球凝集。严重时可致死。水解血球凝集素可得轻、重两链,轻链可与受体细胞膜融合,重链则和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
至少有16个不同的HA抗原,贴上了H1到H16的标签。前三种H1、H2型、H3,遍布于人类流感病毒。
凝集素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仅简要提及其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方法应用有关的某些特性。生物膜中含有一定量的糖类,主要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凝集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能识别糖蛋白和糖肽中,特别是细胞膜中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即细胞膜表面的碳脂化合物决定簇。一种凝集素具有对某一种特异性糖基专一性结合的能力,如刀豆素与α—D—吡喃糖基甘露糖(α—D—Mannopyranosy)结合;麦芽素与N-乙酰糖胺(N—acetyl glucosamine)结合;菜豆凝集素与N—乙酰乳糖胺结合。 因此,凝集素可以作为一种探针来研究细胞膜上特定的糖基。另一方面,凝集素具有多价结合能力,能与荧光素、生物素、酶、胶体金和铁蛋白等示踪物结合,从而在光镜与/或电镜水平显示其结合部位。
一般认为细胞膜上特定的糖基可用以区别细胞的类型和反映细胞在分化、
成熟和肿瘤细胞性变中的变化。仅在某些特殊的例子,其细胞结合凝集素的性能可以预先估计,如双花扁豆素之于血型A物质的特异性,荆豆凝集素之于血型O物质2—L—岩藻糖的特异性,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关于由凝集素所识别的碳水化合物决定簇的种类,关于携带决定簇的分子的性质和机能,完全凭实验经验去发现。 1.作为细胞分化和成熟的标记 应用凝集素作为细胞分化的标志,在这方面的应用报告最多,而且研究比较集中于血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的分群。如Rose(1980)等发现在小鼠胸腺皮质内不成熟的T淋巴细胞呈PNA阳性反应,在小鼠小肠集合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也发现有20%左右的PNA阳性反应细胞,后者是否属于不成熟的T淋巴细胞,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Newman等(1979)以荧光素标记凝集素PNA,发现在大鼠乳腺上皮的不同分化时期显示不同的荧光强度。在不成熟的大鼠乳腺上皮细胞,荧光弱或无,随着性成熟期到妊娠期乳腺上皮荧光程度逐渐加强,而泌乳期荧光强度达最高峰。在皮肤角质细胞自基底向表层分化、成熟的过程中,细胞表面的碳水化合物的分布和性质都在改变。Brabed等(1981)应用新生大鼠皮肤的实验表明,皮肤各层细胞分别与不同的凝集素相结合。麦芽素与角质化细胞相结合,蓖麻素与棘细胞和基底细胞相结合,而荆豆凝集素标记在棘细胞的表面。在成肌细胞(myeoblast)的分化与成熟过程中,Winaod 和Luzzati(1975)注意到类似的皮肤的改变。
2.作为细胞特殊类型的标记Kivela和Farkkanen(1987)发现在人视网膜,PNA标记视锥细胞而不标记视杆细胞。在乳腺、乳腺上皮细胞呈PNA阳性反应而肌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呈PNA阴性反应。以多种凝集素对小鼠、大鼠和兔的肾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结果表明,刀豆素A和蓖麻素存在于肾脏的各部,PNA和双花扁豆凝集素(DBA)主要分布于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上皮细胞,荆豆凝集素(UEA)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而麦芽素分布在肾小球。应用DBA对RIII和DDK品种的小鼠研究表明,DBA主要结合在各种组织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电镜观察显示DBA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在趣的是在RIII品系小鼠某些组织的内皮细胞显示肯定的DBA阴性反应,说明同一种属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也存在有组织特异性的差别。Streit和Kreutzberg(1987)发现GriffoniaSimplicifolia凝集素特异性标记面神经节内的小胶质细胞,其它类型的胶质细胞如星状胶质细胞(astrocyte)等都显示阴性反应。在切断面神经后,增殖的小胶质细胞对Griffonia Simplicifolia凝集素的反应加强,免疫电镜观察表明,凝集素主要沉积在细胞膜或小胶质细胞突起的轴膜表面,特异性结合糖基是α—D—半乳糖。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免疫病理室应用12种凝集素(表6-1)对人胚胎及各种正常组织进行了系统的凝集素受体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并无即定规律可寻。如胃粘膜主细胞为PNA受体,而壁细胞为BSL受体,双花扁豆受体(DBA)主要出现在大肠部份。
3.在肿瘤中凝集素结合的改变 肿瘤细胞伴有细胞膜的改变,细胞膜上的糖基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可用凝集素检测出来。大量研究发现,凝集素可作为肿瘤组织源性的标记、肿瘤特异性诊断的标志、肿瘤恶性的标记和不同肿瘤的分化标记。如张华忠等(1987)报道115例胃癌标记PHA阳性率高达90.43%,而正常胃粘膜基本是阴性,故认为PHA是胃癌的诊断性标志。BSA对乳腺恶性肿瘤阳性率达79%,而对良性病变均呈阴性反应,提示BSA可能为乳腺恶性肿瘤的相关标志。凝集素还有助于判别肿瘤的组织类型,如神经系统星形细胞瘤ConA阳性,小胶质细胞瘤阴性,肾腺癌UEA1阴性,透明细胞癌阳性
http://baike.so.com/doc/5572500.html
凝集素是一种非免疫源性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在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如细菌、病毒)中广泛存在,几乎见于各种生活的有机体,并不限于特殊的器官和组织。豆科植物的凝集素在成熟种子中占蛋白质总含量的10%左右,它由2个或4个单体组成,每个单体的分子量为25~30KD,有一个结合糖位点[1~2]。凝集素不仅具有凝集诸如血细胞、淋巴细胞、精子细胞等作用,而且参与了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生理和药理过程,因是研究生物体内细胞癌变、受精、分化及分子识别等生命过程极其有用的工具,同时作为一种试剂,凝集素不仅在临床医学检验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是抗肿瘤药物(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2等)生产所需的促有分裂原[3~7],国外近来还报道某些凝集素对爱滋病毒也有抑制作用[8]。
凝集素可能具有的多种生理生化作用,吸引了生物学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探讨。某些凝集素与ABO血型物质直接相关。少数凝集素具有型专一性,即凝集素在凝集红细胞的反应中,其血凝反应与供血动物的种类和血型有密切关系。对这类自然界存在极少的血型专一性凝集素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临床及法医学上血型鉴定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如油麻藤种子中的凝集素(MSL)即是一种人A型血专一性的凝集素[4]。PLA(利马豆凝集素)对A型血专一,LTL(欧洲百脉根凝集素)对O型血专一,Watkin和Morgan确立了凝集素的血型专一性和它们的糖结合血专一性的关系[2]。
http://baike.baidu.com/view/3845249.htm
血细胞凝集素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能够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糖结合的蛋白质。指可使红血球凝集的抗体或其他物质。是一种非免疫来源的、对糖及其缀合物可逆专一识别的蛋白质分子,它是能够可逆地结合到特异单糖或多糖上的蛋白质。因具有一个以上同糖结合的位点,因此能够参与细胞的识别和粘着。
豆角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关注。据一些研究表明其毒性物质为豆角血细胞凝集素。它是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在高温中可被分解破坏,但在菜肴烹饪中如不注意火候温度,便容易使人误食未经高温灭活的血细胞凝集素而导致凝集素中毒。凝集素中毒潜伏期可长可短,一般在2-4小时。中毒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疼、头晕、心慌胸闷、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症状。
凝集原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是一种抗原。凝集素存在于血浆(或血清)中,是抗同名凝集原的抗体。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相遇(如凝集原A和凝集素B)会发生红细胞凝集。 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凝集原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5-5-2 00:11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