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3511
- 威望
- 13511
- 包包
- 32034
|
本帖最后由 marrowstem 于 2009-11-14 17:06 编辑 0 Q6 R: `3 o% r$ g
5 M, T6 l# s: P) v里程碑12
* A# [, `3 }4 S& M% {2 ~1972年Apoptosis and cancer 细胞凋亡与肿瘤
, D) ?4 V4 r6 P, P+ L6 v) O 20世纪60年代末,肿瘤细胞自发耗失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很重要,虽然这个过程与一般的细胞死亡很相似,但对其机制我当时却了解很少。John Kerr首先报道了这类细胞的死亡方式在形态学上同一般的细胞坏死很不相同,但是直到1972年Johen Kerr、Andrew Wyllie等发现了细胞调亡现象才开始对这种细胞死亡的特殊现象进行研究,并认为调亡不同于坏死,是一种正常的自杀性程序性死亡。重要的是1988年David Waux等发现了BCL2基因(在滤泡性淋巴瘤中发现,见里程碑10)可以促进去除生长因子的造血细胞存活。随后的研究认为BCL2不是促进细胞增殖,而是通过延长细胞的生命期限从而来促进细胞的存活。不久又发现其它的癌基因,如ABL,也可以抑制细胞调亡。
; V t7 b2 w, }* ] 但相反,一些研究者报道MYC过表达也可以诱导调亡,并提出MYC诱导调亡是肿瘤抑制的一种机制。肿瘤抑制基因p53同样可以诱导调亡(见里程碑20),这更进一步支持了调亡是限制肿瘤发生的一种机制。这些发现均表明诱导调亡的失败会促进异常增生,然后进一步的突变就会导致明确的肿瘤形成。综上所述,从细胞丧失功能到程序性死亡异常会潜在的导致肿瘤发生,这个观念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并且对肿瘤的治疗开拓了思路。3 E& F% X( J+ |) ~
2002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
# J0 O, [2 B }2 \7 s; x+ b, R CH.Robert Horvitz、Sydney Brenner、John E.Sulston3 Y2 |# X# m$ t0 [7 V' W! M8 V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