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113
- 威望
- 2113
- 包包
- 11684
|
2013-01-04 15:21:00 来源:新民晚报0 c' y$ c$ E$ I) J) b, v* y4 |8 F+ `
. J. ] N, k3 Y: C1 C' v) K- |6 ^- J9 x
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贡献。这一消息或许令美国干细胞科学家振奋,但不足以提升大多数投资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 f0 Z. r6 C# |( r7 I7 w* l
/ |# w! i* u6 W8 t 美国干细胞研究近年取得巨大进展,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迟迟未实现“从小白鼠到人”的突破,最大障碍就是缺钱。
( d# s j- a6 Q9 |! X$ C# }! g! C5 U3 e- F
新疗法创造奇迹# B3 o& I U9 D. e# P7 R
( q h+ W; {8 R1 D 95岁的帕特丽夏・赖利独自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她清楚,自己其实百病缠身,之所以长寿是受益于先进的现代医疗技术。她做过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和食管手术,接受过中风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如今她每天需大量服药,以应对关节疼痛、哮喘、高血压、消化不良和精神焦虑。* E: }4 Q: q1 B* |3 N
% ^9 [* \/ c- ~, S+ U
3年前,她又被诊断出患有老年性黄斑退化,这是导致65岁以上老人失明的最常见病因,尚无有效疗法。医生给她两个选择:要么每6个星期接受一次药物注射,勉强维持视力;要么任其发展,坐等失明。赖利当然选择接受注射,只求遏制病情恶化。
% M4 T3 {3 N6 ~3 s
% v4 ]2 v% J2 o n+ } 去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兰扎利用干细胞技术让两名因黄斑退化而失明的老人重见光明。研究人员将人体胚胎干细胞分化培育成视网膜细胞,将它们置于人造膜上,植入视网膜后部。两名失明患者眼里各植入5万个视网膜细胞,术后奇迹般恢复视觉。一名患者如今能独自行走、用电脑、倒咖啡,另一名患者能辨识颜色,看清视力表上5个字母。# ^+ x: [$ Z) Z
+ U' @: P* A. p, Q8 u% N# ~, t
借助干细胞疗法,老年性黄斑退化难题有望在10年内彻底攻克。
# D. y. U; J" f# p" J! [* f
3 g4 G* w( o/ i/ `/ ]+ Z: S+ @6 Y' r 投资家不感兴趣
, I8 \# l- I( I9 A0 C$ U
/ a3 ?0 z" ] L, r) a 然而,预期与现实之间还有鸿沟。
% F: x1 j! @4 v. F' M( {! }, B* I; Y$ j
目前美国和欧洲约有3000万人患老年性黄斑退化,蕴藏着250亿至300亿美元市场。不过,投资大亨们似乎并不愿意涉足这个市场。' J: k6 F3 E/ H! ]" y8 c2 T. O P
5 Z% A+ s; B7 G2 N6 D$ v3 o/ x3 | 72岁的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罹患帕金森症,正尝试一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他出资赞助四家生物技术公司,近期开始关注干细胞技术前景。
1 p i4 z! ^; ~) J1 U7 @0 [, i7 z2 K
格罗夫直言不讳:“风险投资家对干细胞研究不感兴趣,因为目前这还是一门亏本生意。”漫长的研究过程、繁杂的管控措施、巨大的研发成本,再加上伦理争议和不确定的政府态度,任何一条都足以吓跑投资者。
( Q8 I! F, B- e+ F! o! {4 Z) W: |# a1 w; M8 n
一些干细胞研究公司尝试向公众募集资金,结果同样沮丧。据统计,已上市的美国干细胞研究公司中,绝大多数公司股价比上市时暴跌90%。, U; D7 i8 k6 b4 [' }4 x; D
- e" H9 L6 m0 h; N6 S 由于缺少资金,那些令人振奋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艾滋病、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诸多疑难杂症从实验鼠身上消失,可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有需求的人体呢?
) d7 m( W- m: W4 a/ k& r# D3 k2 k A0 h8 K0 ~
对这道介于实验室与市场之间、因缺钱而难以跨越的鸿沟,业内人士给它起了个丧气的名字“死亡谷”。
; o3 x; D& z L6 F5 h4 ~$ n2 \% V' @+ d3 `/ u9 H$ U0 c9 k5 ?
渐出现回暖信号
& h" j: q* H, ~' X! _5 `7 U* \" K
# S$ k0 {& y* j: d( ] 身为先进细胞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兰扎清楚记得公司当年如何跌入“死亡谷”。上世纪90年代末,公司依靠风投资金起家,在筹备上市之际却被一桩侵犯专利官司拖入财政深渊。
% e2 I) a2 z/ p, K* O; E& R; i( _& m9 s: P- z2 B* i5 E
2005年,先进细胞技术公司与一家上市公司合并,得以继续开展研究。在耗资1亿美元完成实验并取得成果后,公司终于在2010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鉴于华尔街投资者对干细胞技术仍在观望,公司打算游说大型制药企业资助。
* U# ^( E: \% I9 J
1 D& z) m# X* x& J& i 过去制药公司不愿轻易尝试尚有争议的干细胞技术,但最近几年一些公司开始表露兴趣。英国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就投资2500万美元,与哈佛干细胞研究所展开5年合作。
% ?/ B1 V4 S- Y# E% l
* G; T+ L$ s3 g5 ?% r- c W/ ~ 从更大范围来看,公众和政府也释放出积极信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去年拨款5亿美元扶持人体干细胞研究。同时民意调查显示,62%美国人不再认为胚胎干细胞研究有违伦理。, A% n# v+ q* D* Z+ a' k
; x) M' p3 g# u! p/ l- T 张代蕾# |' |6 U' I# i8 P8 d/ ~1 g' X
6 ^0 M/ k: ~8 v+ w& U8 ^" X
来源:新民晚报 $ R- m t' p! c% u2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