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楼主: sunsong7
go

干掉你的不是埃博拉病毒本身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1
发表于 2014-12-23 19:38 |只看该作者
世卫组织在西非首次进行埃博拉血液疗法
: R" h" ^  c% D- v1 l0 K1 F
2014-12-23 12:24:03 来源: 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北京)
2 S* t$ z2 x; `& X
9 W0 E) D7 z' x& O* n( b0 W, t核心提示:在西非开始的第一批临床试验中,研究者测试了来自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浆和血液是否能够安全有效的降低埃博拉病毒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8 C* W8 N; M( ^& j在西非开始的第一批临床试验中,研究者测试了来自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浆和血液是否能够安全有效的降低埃博拉病毒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H4 |0 M0 C1 M9 b+ M

1 U3 R8 d$ [1 |' ^' D, p人们希望,幸存者血液中的抗埃博拉病毒抗体能对受感染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虽然有一些病人已经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上注射了这些“康复”血液或血浆,但是由于缺少正式的临床试验,这种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未知。& n& c* R7 z0 Q) T9 C) k

1 U& `: Q4 h; _# n$ r7 J这种疗法的一个优势是能够迅速扩大规模。目前,西非已经有上千人从埃博拉感染中康复,其中很多人都是潜在的捐献者。相比较于正在开发的埃博拉疫苗,即使被证明有效,也可能因为生产和应用过慢而无法缓解目前死亡率达到70%的疫情。而目前,尚没有批准使用的抗埃博拉药物。+ P4 F# J% }$ f9 W) `  ?3 U

% B6 Z% {5 }/ r& L% p3 M9 }血液康复疗法由普鲁士籍科学家Emil Von Behring发明,能够有效治疗白喉和破伤风。他由此获得了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奖。二十世纪上半叶,这种疗法仍旧广泛用于治疗从肝炎到脊髓灰质炎等各种传染病。但随着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不断发展,这种疗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血液康复疗法仍继续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阿根廷出血热(一种在阿根廷部分地区传播的鼠源性疾病),从血浆中提出的特异性抗体也用于治疗狂犬病和肉毒中毒。
4 h! ]2 D6 p  t4 x7 ]5 k3 Z! l. B# D# V' p0 C: c2 J5 b
利比亚试验
+ m. M  O' ^& y$ S1 I
# I0 F3 z( {6 A# {. S' D1 f8 N利比亚在上周开始第一次的康复血液疗法试验,蒙罗维亚(Monrovia)ELWA2医院收集了来自幸存者的血浆并完成了第一次输血试验。/ ]* F8 O. \3 b  x3 b$ w; l" C( |2 T8 [6 ?0 R

  z6 d% k+ v3 C. ^% w9 S西雅图地区的Bill & Melinda Gates 基金会为这项试验提供了57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开发和测试处于实验阶段的埃博拉疗法。位于俄亥俄州辛克利(Hinclkey)的研究组织Clinical RM,美国国家卫生局和世界卫生组织(WTO)共同参与了这项试验。7 Q, W; f7 w, _

. z- Y  _+ v& `( T7 z& O1 C. oClinical RM的高级科学顾问David Hoover表示,这项研究将包括大约70个被试者,其中不接受血液治疗的对照组病人将被给予同等的照顾。对照组的病人由目前无适合血浆配型的病人组成。
- M7 y& o! a2 M' i* R
3 H5 S9 P$ E7 v6 w: W8 ^( f* J这项试验的主要目标是测试抗体是否能够有效降低病毒的数量。由于该研究规模较小,而且在疾病传染的中心进行,使得研究困难重重,所以试验可能无法确定这项疗法是否能拯救生命。* p. ?2 A) u# f- C

$ M3 `8 J# {1 Y. `8 y6 H  T  h几内亚试验
. }3 C3 b& f- v9 V) I5 [3 {* ?" T, R% C  V& D' w
今年年底,在几内亚一家大型的欧非输血研究机构将开展一项独立的临床研究。这项研究由欧盟提供290万欧元(360万美金),并由伦敦生物医学慈善团体Wellcome Trust继续资助。研究机构将联合人道主义组织Medécins Sans Frontiéres在其位于科纳克里(Conakry)的Donka Ebola治疗中心进行。2 t5 `1 k+ a, _; Y: `7 F0 |* t
) @5 w  d9 M, g2 n7 m, f$ ?
几内亚试验将由200至300名病人参加,包括同利比亚试验中相同的对照组。在更大的样本量的基础上,试验将检测病人在输血14天后的存活率。: G3 }6 ]# x, e* `* Q7 Q" ^) U+ f

! P  a) A# A( c巴拉圭Tropical Medicine 研究所的临床研究员Johan van Griensven将参与这项试验并表示,这项试验将于十二月末或一月初开始评估血浆康复的效果。- @3 S4 i! }* Z( c4 G- R
4 I& b1 j; T, n9 T! u  P9 E0 \9 F
血液VS血浆3 n4 R/ O4 m/ P+ ]; o7 R

/ H8 F. E% \8 O2 V1 Z由于血浆需要离心分离,利用全血相对于血浆要更加方便。此外,采用血浆对抗流行病也更为合适,因为余下红细胞可以重新回到捐赠者体内。这意味着捐赠者可以根据体重每两星期捐赠最多1升血浆, 而捐献全血每3至4星期才能进行一次。再者,血浆可以保存一年,而全血至多保存1个月。
: ^  N+ V$ c1 N* [+ p
  u# c, p! Q9 ]Johan van Griensven表示几内亚试验预计在2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得到结果,而且他对结果 “适度乐观”。
* o- K! H6 ^* X( J* R$ d* n, P0 d! p' ]/ E0 F6 I+ t; W/ t
为准备试验,组织者同国家有关当局,WHO和其他国际机构正在积极的增援各区域的输血设备,因为某些地区几乎没有。此外,他们正在训练护理人员并提供检测捐赠血液中病原体(如HIV)的工具。
% H3 z. G" C0 N3 f/ M( F- y
) q. ~9 Y  N4 [: a# F. I5 O  O! \. D" c% Z6 k! D2 G/ U1 A
参与了几内亚试验的利物浦大学临床病毒性专家Calum Semple表示,在对恒猿猴进行单抗混合物试验(ZMapp)中,康复血液和康复血浆疗法100%抵抗住了病毒,这表明康复血液和康复血浆疗法似乎是可行的。但是,只有临床试验能够确定治疗是否有效。如果有效,那么在西非会立即生产大量的康复免疫血清。
" [5 h( w' T: R$ Z) |4 D9 p  x  J* U5 c5 M! q
而在疫情排名第三的国家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Action组织正计划开展其自己的康复血清试验。该组织由本土和移居国外的科学家和临床研究员共同建立,希望从这个月末开始收集血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2
发表于 2014-12-27 21:39 |只看该作者
报告称埃博拉疫苗在非洲初试见效
, J$ K) M4 U, T' M6 @4 \9 X2014-12-24 14:226 ~- Y2 I) f0 X. D

5 Q9 i  U1 C, [+ I: Z: z  在非洲地区最新完成的初期临床试验中,他们与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给108名18到50岁的当地人注射了疫苗或安慰剂。结果显示,疫苗在所有受试者体内都引发了免疫反应,且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 m% o6 T5 f7 I
  不过,在接受第三次注射4周后,仅有57%的受试者能对埃博拉病毒产生抗体。疫苗接种11个月后,所有受试者体内都已检测不到此类抗体。这表明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持久性可能还不够强,不过这一点仍有待进一步试验。; a) T' Q5 T2 E6 b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朱莉·莱杰伍德说,这是首次在非洲地区证实新疫苗的安全性和引发免疫反应的能力,试验结果“令人鼓舞”,因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在非洲,疫区民众仍缺乏有效的疫苗保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3
发表于 2014-12-29 10:02 |只看该作者

让幸存者再战埃博拉 科学家支招国际救援缺口


; @9 H! v. u0 M* P3 I8 ]

2014-12-29 09:32 来源:中国科学报 
( P. m5 u. A- q
4 D+ c8 s. d) a# z


0 H/ T& E6 |, m/ B* I, R/ j, ~! _: L
0 A/ l, t. z+ _
' a- P$ j% n% @* b# L- w' K# i4 X" Q( J7 O% v
8 p% n  C# F+ g* v4 ~
0 o& d  D, E7 A3 `9 \7 G( j$ L

  那些病愈的埃博拉感染者将能参与减少病毒传播的工作,帮助控制该流行病。

  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访问了全世界投身于帮助控制蔓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的医护人员,其中包括无国界医生组织(MSF)、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但目前劳动力的投入远小于需求。联合国预测结果(或低于实际需求)显示,在未来数月里,约需要5000名国际医疗、培训和辅助人员。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系统研究所系统科学部主任、急诊医学教授Joshua M. Epstein及其同事在《自然》杂志撰文指出,外来援助必须继续,一个初期的本土化策略则应作为候选。“我们称它为MORE,即动员病愈个体。这个理念很简单:那些病愈的埃博拉感染者将能参与减少病毒传播的工作,帮助控制该流行病。” Epstein说。

  研究人员表示,在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利比里亚等国都能看到该方法的案例。例如,联合国正在培训幸存者护理那些曾与感染者接触、并处于埃博拉21天潜伏期的儿童。MSF也同样雇佣病愈者在埃博拉治疗部门工作。

  但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急诊医学部的Lauren M. Sauer表示,这一结构的最终规模和病愈者再次感染的几率等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将MORE的潜能转移到该流行病的动力学上势在必行。

  恢复响应

  迄今为止,埃博拉病毒预计已经感染了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的1.6万人。当下的估计结果建议,西非埃博拉感染者死亡率将到达50%。这样到今年年底将有约8000名感染者幸存下来。长远看来,这一数字可能更大。“确实,流行规模越大,幸存者人数也越多。”Sauer说。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作了最坏打算的预测,仅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到2015年1月,感染者数量约为50万~140万。由于各种方法的限制,这些预测数值被证明过高。但研究人员表示,即使这些预测的较低结果也是一个过高的量级,最终可能只有5万病例。约翰斯·霍普金斯先进建模中心助理主任Julia Chelen表示,如果幸存率为50%,病愈者数量就将达到2.5万。“如果我们预测75%的幸存者可能太小、太老、病情过于严重或心理创伤过大,难以招募,有效人员可能仍达数千人。”她说。

  虽然人类针对埃博拉病毒的保护性免疫确证数据有限,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证据显示病愈者能获得免疫力以防再次感染。到目前为止,没有报告显示从本次疫情的“元凶”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中恢复的患者出现再次感染。这些数据连同动物研究揭示,病愈后,人类可能获得了保护性免疫。

  风险水平

  在最坏的情况下,痊愈者将与普通大众有相同的风险水平,这样他们将需要使用与其他人相同的个人防护设备(PPE)。最好的情况下,免疫力会给予他们高度保护。

  针对后一种情况,约翰斯·霍普金斯先进建模中心助理教授Erez Hatna指出,病愈者在工作时将能摆脱目前医护人员使用的繁重的PPE。他们只需要接受培训和使用一般的防护设备,例如医用手套、面罩和护目镜,这些设备通常用于减少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这将让他们能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进行更广泛的接触。一般而言,穿戴着PPE全套设备只能工作两个小时,以免温度过高。

  病愈者能通过接受培训执行重要的职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可能直接影响疾病传播,改变流行进程。这些工作包括从未感染人群中隔离疑似患者,并将他们在感染初期(病毒载量和接触传染性最低)就转移到治疗中心。Chelen表示,执行这些职能不需要广泛的训练,但能让专业医护人员将精力集中于更复杂的临床工作中。另外,病愈雇员还能执行废物处理、高风险区域净化和确保葬礼安全等职责,这些都能减少病毒传播。

  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急诊医学部教授Richard E. Rothman还提到,除了减少埃博拉病毒传播外,MORE还能强化西非的医疗卫生设施。这将发展出一种人力资源形式,能继续用于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以及当国际支援减少后,完善避免埃博拉卷土重来的早期预警体系。此外,病愈者也将成为疫苗接种运动的重要盟友。

  临界点

  研究人员还表示,最重要的是,动员复原者减少病毒传播将使得整个疫情减缓。约翰斯·霍普金斯系统研究所高级软件工程师Jon Parker指出,尤其是流行病模型的一个中心概念是疾病的再生数量,用Rt标识。这被理解为在特定时间(t)内单个患者产生的原发感染平均数。如果所有人已经患病没有人传染,那Rt实际为0。

  相比之下,引入密集未感染者人群中的首次感染者可能将病毒传播给许多人,因此这段时间里(t= 0)再生数量将会较高。如果Rt大于1,流行就正在增长:每位感染者都会将一个易感者变为传染者。如果Rt小于1,流行程度则在减缓。因此,Rt等于1的国家能被视为处于临界点。在该点之上,疾病可能没有受控,在该点之下,疫情已经好转。研究人员表示,MORE将有助于减少Rt。在利比里亚等处于临界点的国家,该策略将使得Rt小于1。

  另外,世界银行宣布将为西非提供约5亿美元的援助。由于受埃博拉影响最严重的国家经济严重紧缩,因此该外来援助十分重要。相比之下,小规模投入将建立地方病愈雇员的长期互补性体系,并将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问题处理

  一个严重隐患是埃博拉幸存者会遭受非难。不过,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Lewis Rubinson表示,集中的教育活动和国家及国际领导者的支持将能减少病愈者遭受的侮辱和社会边缘化。实际上,当地幸存者支持小组和其他项目已经在进行示范。

  MSF已经开始为幸存者提供“康复证书”,以减缓恐惧。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社区志愿者也在与错位的恐惧作斗争:在幸存者回家前访问他们的邻居、通过广播和电视发表演说以及亲自拥抱幸存者等。“我是一个利比里亚人,不是一个病毒”和“我从埃博拉中幸存下来”等社会媒体运动也会加强信息传播,强化人们不应被疾病所定义的理念。

  Rubinson指出,如果这些运动获得成效,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或危险人群将对本地幸存者有特殊响应,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语言和习俗。此外,康复者也能从中得益,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恢复。

  另外,文盲率较高也可能阻碍病愈者接受高度专业化训练。“但一些我们强调的工作只需要有限的训练。而且,相关人员可以基于康复者的偏好、愿望、能力和工作经验,对他们进行筛选和分配任务。”Rothman说。

  MORE成功的重点在于能在较大的范围上实施。尽管几个工作组零星地使用幸存者,但中心部门指派实施和管理MORE将促进该方法有效扩展。目前,WHO担任了国际埃博拉病毒疾病响应的领导组织,它与地方政府、卫生部和其他工作于此的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另一个领导组织MSF也已经在该领域展开工作。MSF在管理临床试验志愿者方面有大量经验,并且设有针对各个技术层面的综合培训项目。Epstein指出,WHO和MSF的合作将成为MORE协调有效实施的最好选择。

  无论如何,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当务之急是明确康复者确实拥有免疫保护。这需要对他们的血清和血液中的免疫标记进行识别。大规模活体流行病学研究将对解决该问题十分重要。“直到那时我们才将全面了解MORE。”Rubinson说。(张章)


# K- j$ I5 j" y5 ?$ u2 ^3 e* i7 `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4
发表于 2015-1-6 23:47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步步惊心,埃博拉再起争端
. \" J% o/ E( Q4 j3 r2 C, E$ H0 b4 \' W6 m! X9 c9 _! }
记者 唐琳综合报道) I3 i! }) |% j4 ]0 S

+ @3 ?( w% g: M9 {# }9 F  k. d% a0 v' L新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前进的* F' T" I# T! a

- s2 \6 Y' c; |. J3 F8 m( S/ p从今年2月埃博拉西非疫情暴发,到1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感染病例达1.4万多个。这一路走来,不仅疫区的人诚惶诚恐,科学家同样步步惊心。
# K7 K: G6 P3 s( W, w, Q
3 F) O7 |/ c7 j) m; n不论是最初的试验性药物供不应求,还是“重新目的化”药物引发道德争议,又或是疫苗研制屡陷困境,科学家都在“摸爬滚打”中磕磕绊绊走到了今天。6 z$ c  |% T7 x

' N: h+ p! W  b* o如今,埃博拉再次抛出了新的难题:如何设计临床试验?
  M3 W7 t; E6 S4 V
! V8 k$ ~+ o7 E2 \7 Q( i问题层出不穷
6 b  t( a% p1 G% S9 L( Z, S4 W0 c, E
+ d5 e, }" I. j5 p; i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是否应该将有希望、但未经批准的试验性药物和疫苗用于埃博拉病例的治疗,一度成为了讨论的重点话题。. u" i4 \/ ~1 P
+ s& P6 B& G: N
其实不仅科学家们争论不休,就连WHO看起来都有些拿不定主意。0 B$ z- ~1 a- x' z/ R
+ D( j7 Z- U1 Q+ R& }: Q
此前,WHO还表示在目前的情形下,使用这些措施是不道德且不明智的。然而在8月12日,WHO组织召开了伦理小组会议,却表示如果满足一定的标准,那么使用未经验证的药物和疫苗治疗埃博拉是符合伦理学标准的。6 W. }" n( ]/ t1 `' Z

$ ~" |6 ^* l9 t  `3 f前后差别如此之大,无国界医生组织(MSF)的Armand Sprecher认为,是两名美国病人使用试验性药物ZMapp治疗后康复的案例让人们转变了观念。
. b7 k* p. R' j: P
9 G! E0 C$ c+ J$ J可问题又来了。由于该药存量极少,试验治疗手段根本无法满足所有患者需要。
- @7 y/ t6 {' ?8 ?' [' ]3 D  z, c
0 C# C3 U$ Q4 {% m$ _8 V( G* Z于是,一些科学家和健康官员提出另外一种可能性:可否用一些治疗其他疾病的现成药物尝试治疗埃博拉感染?这些被称作“重新目的化”的药物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它们经过测试被证明是安全的,有诸多使用经验,且往往有大批量现成品。  {0 R7 i4 W4 p7 V6 V

3 i6 X0 O" ~& }+ ?) p5 `! v* t/ R, y但这种“重新目的化”的药物是否应该被用于治疗埃博拉患者,科学家们却再次出现了分歧。
4 T3 P3 y0 z2 C0 J6 c& O
  g: o5 @, q, W) o( ~$ \: F如今,埃博拉的战争终于进入到了关键阶段:明年1月,2000支候选疫苗将首次在遭受前所未有传染疫情的西非投入试验。! [( d- d8 o; U& W- `4 L  L9 ?

; q% l; E6 X5 h. J' K# `7 V3 Q% Z' F这种疫苗由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GSK)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联合研制,9月2日进入了I期人体试验阶段,最早在11月初得出初步结果。
- R, P, X9 Y$ ~  l6 a% v) V
. ?* A; j) A2 R3 _. L2 ?同时,另一种晚6周开始研制的疫苗,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由美国爱荷华州NewLink遗传公司生产,有望在12月得到初步结果。科学家希望通过双管齐下,为西非这片陷入绝望和恐慌的大地带来希望。
- l/ m5 j& Y2 m5 G# t* j1 U  C4 ]; \ ! H& m! ~) w) E5 d; ?
但是,在带去希望之前,总有个难关是要攻克的,这就是选择哪种程序来测试疫苗。
) I9 M! U' w' p1 G * q8 }. m- f* R( \) G
RCT还是“阶梯”?
3 v. N' H8 B7 w 9 V- ]1 E& l( K
对于埃博拉病毒,一些科学家表示使用标准程序测试疫苗效果是不道德的。因为在所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一半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试验性疫苗注射,而另一半的参与者将使用安慰剂——也就是说,这部分受试者将不会被注射疫苗。$ O8 x' [/ u# r! I
1 i3 h$ }" M1 |) ]
对此,伦理学家们提出了异议。4 }, X0 v0 {& r' ~% J( g/ i8 J
: P0 L4 H- {2 k$ J/ F3 [$ A; Z
如果尚不清楚疫苗是否有帮助或会带来损伤,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但动物实验显示,这些埃博拉疫苗能很好地提供保护。如此一来,故意让安慰剂组、没有接受疫苗注射的参与者面对埃博拉这样致命的病毒就是不道德的。5 X4 s# b0 x+ B  v7 n

, s4 @" N) q+ a6 F2 L/ f2 ~3 T1 z( W但出乎意料的是,在9月29~30日WHO举行的讨论会上,除在本次埃博拉疫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MSF外,与会者出乎意料地支持RCT设计。
9 \2 |) U* K. ^7 t3 j) P( g
* c) Y0 d7 S3 _5 }& H2 v% d6 G而主要的替代方案是名为“阶梯(stepped-wedge)”的一个实验设计。它主要利用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大规模研究不能同时给每个人接种疫苗。“阶梯”实验会比较疫苗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的感染率。曾参与WHO 讨论会的NIAID病毒学家Barney Graham表示,这样设置能使“人们更舒适”,因为与RCT相比,每个实验参与者都会接种埃博拉疫苗。+ [, Q3 D5 L( j0 V

: m7 [% V- B1 M1 kGSK埃博拉疫苗项目主管Ripley Ballou指出,一种随机对照试验能提供最快且最易接受的方法,决定一个疫苗是否安全和有效,因此可能拯救最多的生命。
% l* o# m( j& J ! u5 C" d0 v! k+ P6 u6 `$ `
但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传染病专家Jeremy Farrar警告称,在埃博拉一线的人们可能不会同意使用RCT。虽然RCT可能很快得出结果,但如果试验参与者不接受,那么“阶梯”实验可能更好。
9 P' B) Y5 y3 U
3 S5 N; D; ~( p+ ?' p“如果你明天在这里,你是一名医护工作者,你会愿意身处控制组并在未来3个月里照顾埃博拉患者吗?”Farrar说,“我不认为我们有数月时间讨论处理该问题的最好方法。”
, h; U% l4 x& d8 m$ H
1 O- \1 D! D  a$ R9 X/ Z! F尽管争论不休,但在试验开始前还有一个问题:卫生官员需要决定由谁来接受这项试验。  g! o; A6 l- j! j. w
1 f: ?' @. r" T9 s4 _
在8月的咨询会上,WHO建议首轮试验招募卫生保健工作者,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且提供关键服务。但在最近的会议上,“开始由讨论卫生保健工作者转为一线护理人员”,Ballou说,这表明从医生到护士再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
" V( M9 Q$ U1 V# Z, Z) i 6 q) |4 z7 L3 H" v4 f5 X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11月刊 科学·深度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5
发表于 2015-1-7 09:02 |只看该作者
研究称埃博拉疫情源头或系几内亚一蝙蝠栖息地, l4 ?. G0 h2 T9 |
2015年01月07日 08:09:4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r+ f+ t2 {! p* x3 z9 b$ d; z
    中新网1月6日电 据外媒5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称,引发去年西非三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蔓延的源头,很可能是几内亚东南部一个蝙蝠栖息地。8 `. X9 n; ^/ `' ~0 `
    几内亚村庄Meliandou一名2岁男童被认为是第一例埃博拉死亡病例。科学家研究认为,这名男童可能是在追逐玩耍以昆虫为食的无尾蝙蝠后感染埃博拉病毒,而不是先前所传言的果蝠。7 L6 X* |- A; R& h
    研究人员起初认为,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西非居民经由食用果蝠的肉而传染的。不过这名2岁男童是不太可能吃蝙蝠的,因此这促使科学家去寻找其他可能的感染途径。5 n" Q1 k) j1 Q  |
    科学家目前认为,几内亚这个村庄的孩子们,经常抓着无尾蝙蝠玩。如果这样,似乎就可以解释埃博拉第一例感染病例的起源。
, v: d: ~! b5 z  S$ W  X; G    科学家发表在《分子医学》(Embo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上的报告称,分析显示,一年前,单纯从动物到人体的某种病毒传染,引发了随后愈演愈烈的人与人传染。
2 j8 x9 L/ S+ n7 `. d9 K# X7 Y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2013年12月开始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造成大约8000人死亡。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6
发表于 2015-1-8 09:15 |只看该作者
美强生公司首次小范围临床试验埃博拉病毒疫苗
' n4 S1 J, P% W; w1 p: C% m) z- R2015-01-07 15:37
2 A/ c. l- V: u; z: h$ \
( e- r6 g- M* }' Z2 o1 F  如果对人体进行埃博拉病毒疫苗测试成功,还要经过有关卫生当局认定这种疫苗足够安全,并且可以控制埃博拉病毒,之后强生公司才会进行大批量疫苗生产。, z% W+ |7 I9 K( d
  报道称,美国强生公司属于开发和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先锋,2014年10月该公司宣布投入2亿美元加速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在宣布了首次小范围的人体临床试验后,强生公司表示要继续加快进行研制,希望在4月进行更大范围的人体临床试验。
: r* y0 ]( J5 N9 u1 y- k+ Y  强生公司已经生产了40多万剂埃博拉病毒疫苗,预计到2015年年底将生产200万剂疫苗。该公司表示,如果需要,在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能够生产500万剂疫苗。) i$ z% n+ b/ F, Z# p6 w4 Z
  据悉,埃博拉疫情在西非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8100人死亡。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7
发表于 2015-1-10 19:56 |只看该作者
埃博拉疫苗最后阶段试验将在西非启动) @' v2 ]: b4 F" E
2015-01-10 11:39:44|来源:中国新闻网】' K  Z! m4 e& k. j* U: y- P& A% C
0 }6 A; G( A& I1 w
摘要:报道称,近90名来自疫苗制造企业、监管机构以及卫生部门的专家汇聚在世卫组织总部,评估初步安全试验的数据,同时敲定在利比亚、塞拉利昂及几内亚的第三期临床试验方案。
% p; x' r* l3 p$ b7 u4 |* s0 {    据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时间8日称,埃博拉疫苗最后阶段的试验将于1月或2月在埃博拉疫情肆虐最严重的西非三国启动。如果试验结果显示有效,相关疫苗将在数月后被部署使用。
( ^- N0 }* c5 v9 @  j. v  报道称,近90名来自疫苗制造企业、监管机构以及卫生部门的专家汇聚在世卫组织总部,评估初步安全试验的数据,同时敲定在利比亚、塞拉利昂及几内亚的第三期临床试验方案。
9 t1 E5 ?; |& g0 {1 e  “据我了解,迄今没有重大安全迹象报告,”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会议开幕词中讲到。
" I2 I- K  {9 k4 E7 z* U8 i+ B  “我们都希望继续保持这种动力和紧迫感,”她说,“仍有太多的医护工作人员感染病毒,其中有当地人以及来自外国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6 s6 |5 I( `' r
  塞拉利昂卫生部官员称,塞拉利昂计划在1月的下半月开始进行疫苗试验。
' h9 R6 A3 U3 b6 g1 _0 W(责编:刘国民)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8
发表于 2015-1-11 13:57 |只看该作者
世卫组织:初步试验显示两种埃博拉疫苗安全
4 T" c1 t# F0 [4 p# m/ E8 N8 y2 v
发布时间: 2015-01-09 23:32:02  |  来源: 国际在线  |  作者: 张淼 刘美辰  |  责任编辑:
. g* u$ _' @$ E+ b( h$ W% c( c6 J
- b( t2 t3 M1 t1 M5 h9 i! B8 Y- ]8 r+ \. z
  新华网日内瓦1月9日电(记者张淼 刘美辰)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玛丽-波勒·基尼9日在世卫总部表示,两种有前景的埃博拉疫苗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安全性可被接受,下阶段临床试验将于不久后在西非疫情重灾区开启。
& B  P) {* R( u- c1 t4 H+ E4 L  世卫组织1月8日就埃博拉疫苗问题举行第二次高级别会议,参加会议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疫苗研发和生产方代表通报了埃博拉疫苗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结果、疫苗供应以及在西非三国进行下阶段临床试验的准备情况。0 J- B0 d/ \' S( X
  世卫组织此前表示,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与英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合作开发的cAd3-ZEBOV以及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美国纽琳基因公司获得商业许可的rVSV-ZEBOV两种疫苗为有前景的埃博拉疫苗。2 P4 V4 f* D5 W, ~+ I8 X) B
  基尼表示,两种疫苗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已经结束,其安全性结果可被接受,目前疫苗生产方仍需2周至4周时间决定疫苗的使用剂量问题。她表示,尽管去年12月rVSV-ZEBOV疫苗临床试验因引起部分试验者轻微关节疼痛而暂停,但该疫苗并无导致显著副作用的迹象。
3 X+ D9 x8 H) p5 g* L" k# Z4 p  基尼表示,利比里亚将于1月底开始下一阶段临床试验,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将于2月上旬开始。该阶段临床试验预计为期6个月。
$ s0 C1 J' b/ t  基尼说,“2014年埃博拉病毒给人类带来了挑战,2015年人类将利用最先进的科学头脑对病毒予以回击”。* _- `7 h' d5 C2 V0 t4 r
  世卫组织当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或可能感染病例20972例,死亡8259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39
发表于 2015-1-11 22:00 |只看该作者
为何蝙蝠携带埃博拉病毒却不致病?
6 s5 c0 N( B: Q) |; |
% U0 |! R' g" G/ H7 X3 z* S) N( T

2014年09月26日 10:33    作者:张松皓    来源:蝌蚪五线谱   

, c# f4 T$ K  \9 u9 b" x7 A
1 Y8 ?) f& \" W
* r' {+ o* b- V* }- }, {

  记得前些日子有一条新闻,在上海的地铁上,一名老外突然晕倒后整节车厢的乘客蜂拥逃跑,不到短短的10秒钟车厢里仅剩下晕倒在地上的老外了。出现如此“人情冷漠”的现象不能片面的把问题全指向道德层面,不得不考虑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人心惶惶,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罪魁祸首就是今日被闹的沸沸扬扬的无情杀手——埃博拉病毒。

  在我们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像埃博拉这样无情的病毒杀手并不少见,与埃博拉病毒类似的马尔堡病毒,是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亦是同样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病毒终极来源不明。通常病发后一周死亡。病发死亡率为25%至100%。2004年10月起,马尔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发,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过300人病发身亡;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缩写RABV),一种核醣核酸病毒,为丽沙病毒属,是狂犬病的致病因子。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形,长度大约为200奈米左右,直径为70奈米左右。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属于斑蚊(也称艾迪斯蚊、伊蚊)的白线斑蚊(Aedes albopictus)与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先叮咬患者后,成为“病媒蚊”,其它健康的人可能因这只病媒蚊叮咬而感染。像这样的致命病毒总是听到他们的名字就会造成骚乱。当然,面对这种病毒,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坐以待毙,我们有最微妙的免疫系统,来抵挡任何的不速之客。

埃博拉病毒

  正如中学高中课本上所讲的,在哺乳动物机体内抵抗病毒的免疫主要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们身体这个微妙的免疫过程,我们来透过我们的血肉之躯来观察这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片战场上,我们的对手、敌人,是这个星球上最残忍、野蛮的杀手——病毒。他们不管你是谁,无论你是睿智或是平庸,邪恶或是善良,在他们的面前,我们是那样平等,没有阶级和出身,不管谁都是它屠刀之下的猎物。病毒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攻入我们的机体,在我们的地盘里肆意繁殖,然后使我们自己腐朽瓦解。

  注意啦!敌人就在那里,他们隐藏在空气中,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们一个不小心就会吸入他们,其实这就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他们无孔不入。我们的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例如,当我们吸入空气的时候,我们的鼻毛会拦截下来细小的颗粒,然后相应的酶会分解杀死细菌,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的对手病毒看起来是个高明的刺客,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无法阻止它们,它随着我们不断的呼吸而进入我们体内,当他来到自己想要的据点后,他会附着在细胞上,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骗取”细胞的信任,从而进入细胞。病毒进入细胞之后,它当然不会老实呆着,它会控制住细胞自身的系统,使细胞不再产生蛋白质,而生产大量病毒,几个小时内,它就会生产出成千上万个病毒,然后,病毒就会冲破细胞,开始寻找新的细胞去感染,把细胞变成它们的“复制工厂”。

  我们的免疫机制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任他们放肆,这时,我们身体的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开始发挥其作用,他部署了我们免疫系统的先遣部队——天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他是身体重要的免疫细胞,研究表明,它在抗肿瘤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身体里面巡逻,寻找病毒的藏身之处,识别靶细胞,然后释放出“杀伤介质”,这种杀伤介质一般包括穿孔素和NK细胞毒因子,NK细胞可释放可溶性NK细胞毒因子(NK cytotoxic factor,NKCF),靶细胞表面有NKCF受体,NKCF与靶细胞结合后,可选择性杀伤和裂解靶细胞。但是,这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们是先遣部队,它们的搜寻方法太过笨拙,没有针对某些特殊病毒的“作战技巧”,最糟糕的是,它们还会误伤自家的兄弟,杀死健康的细胞。当然,我们的天然杀伤细胞并不是孤军奋战,同属于第二道防线指挥下的巨噬细胞也是作战中得力的帮手。巨噬细胞(Macrophages)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又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防卫和特异性防卫。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就像所说的,它可以吞噬病毒所在的细胞,以及打散天然杀伤细胞厮杀后所制造出来的残骸。

  为了铲除病毒,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杀死大量的细胞,这样就会造成我们身体的不适感,比如疼痛。所以,我们身体的很多不适感并不是由病毒直接造成的,而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反击的时候所带来的反应。这时候,巨噬细胞释放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的化学烟雾信号,这种白细胞介素会引起神经过敏进而引起全身疼痛,当然这也不全是坏事,至少这告诉我们,此时此刻,我们应该休息了,要把精力和体能都用来打赢这场战争。白细胞介素使体温不断上升,这时,我们会感到非常的冷,不幸的是我们发烧了。但是,发烧让病毒复制的速度变得缓慢,而体内的其他活动却仍在加速进行,新的免疫细胞以更快的速度产生,这时,我们的头发和指甲的生长速度会比平时快20%。与此同时,我们免疫系统最出色的“侦查员”树突状细胞正在战场上搜集病毒的残骸。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树突状细胞终于找到了它需要的信息,它找到了病毒的尖刺,通过这个病毒的战场遗物,我们就可以召唤出强大的军队。在我们的淋巴中漂浮着上万亿的T细胞和B细胞,它们每位都身怀绝技,都有针对消灭不同敌人的本领,它们都是最勇猛、高效的战士,在上万亿成员中,只有一个T细胞和一个B细胞可以消灭正在入侵人体的病毒,它们等待着被唤醒。

巨噬细胞

  一个树突状细胞带着病毒的残骸来到了淋巴中,它高举病毒的尖刺,希望找到可以认出病毒的英勇战士。值得细说的是,树突状细胞递呈抗原到MHC I类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又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是存在于大部分脊椎动物基因组中的一个基因家族,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共分成三类:第一型:MHC class I(MHC I)位于一般细胞表面上,可以提供一般细胞内的一些状况,在这里,树突状细胞就是把抗原呈递到MHC-I。第二型:MHC class Ⅱ(MHC Ⅱ)只位于抗原提呈细胞(APC)上,如巨噬细胞等。这类提供则是细胞外部的情况,像是组织中有细菌侵入,则巨噬细胞进行吞食后,把细菌碎片利用MHC提示给辅助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第三型:MHC class Ⅲ (MHC Ⅲ) 主要编码补体成分,肿瘤坏死因子(TNF),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21羟化酶基因(CYP21A和CYP21B),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了解了。

T淋巴细胞

  我们回到这场战争中,一个T淋巴细胞认出了敌人的碎片,它慷慨激昂,迫不及待地杀入战场,在数小时内可以分裂成上千个T细胞,他将带领免疫系统打响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就像魔幻史诗电影《指环王》中的场景,请各位看官想象一下,雪山山顶的狼烟已经点燃,洛汗国的骑士们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召集了大量的士兵,磨光了宝剑与长矛,要狠狠的痛击敌人。上千个T细胞涌入血液之中,血液将他们带入病毒控制的战场上,这些训练有素的战士准确的认出了它们的敌人,用无情的马蹄践踏病毒的军队。

B淋巴细胞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另一方面,B细胞也在淋巴中找到了病毒的尖刺,他们也开始了自我的复制,B细胞不会直接加入厮杀的战场,他会生产出上百万个微小的蛋白抗体,就像从山谷中召唤出来的幽灵军队,抗体攻击新生的病毒,断绝了他们大军的后援,病毒受到抗体的抑制而死亡,无法在感染健康的细胞。T细胞的战士们将细胞中繁殖的病毒统统杀死,游击零星的病毒也被B细胞生产出的抗体中和。战争胜利了,病毒在强大的特异性免疫军队面前无所遁形,它们只有坐以待毙,等待被消灭的命运。我们的身体在这时候总算可以安静一会了,但是这场战争消耗也是巨大的,土地上一片狼藉,我们需要重建家园。新的细胞开始生长,我们的T细胞,伟大的战士们,它们战胜敌人后,大部分都会枯萎死亡,但是它们之中的一些会变成记忆细胞,将会永远在这里巡逻,记忆细胞使我们具有了免疫力,如果同样的病毒再次入侵我们的家园时,就会被它们立即歼灭,不给病毒喘息的机会。

病毒卡通形象

  当然,病毒为了避免被清除和消灭的命运,也在不断形成新的免疫逃逸策略。其实,我们以上所描述的免疫过程是一场理想的“胜仗”,病毒与宿主间存在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如果病毒在宿主体内可以蓬勃壮大自己的队伍而不杀死宿主,那么,病毒就取得了严格意义上的胜利。2008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Pamela Bjorkman和Zhiru Yang发现病毒与人体保持共生的机制,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进而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霍华德·霍金斯医学院的生物学家Bjorkman, Caltech's Delbrück教授认为,可以说,人细胞巨化病毒(Cytomegalovirus,HCMV)是一种完美的病毒,它在人体内保持旺盛的繁殖,却不杀死宿主细胞。它普遍存在于人体内,每10个人中有8个携带人细胞巨化病毒,这种病毒只对免疫低下的人产生伤害。他们发现病毒的掩护装置有部分来自健康的细胞,这就确保人细胞巨化病毒可肆无忌惮地在机体内游移,而不被免疫系统发现。Bjorkman的实验室都致力于1型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蛋白和免疫应答的研究,正如我们前文所讲,MHC蛋白主要将细胞内的小分子肽以及抗原小分子提呈到细胞膜表面。如果某个细胞被感染了,MHC蛋白就将病毒性抗原提呈给T细胞,T细胞就对感染细胞开展剿灭行动。因此,有些病毒逃避T细胞的机制就是阻止MHC蛋白将抗原提呈到细胞表面。人细胞巨化病毒最狡猾的进化途径是,从宿主细胞偷取1型主要组织复合物蛋白(MHC),经改造后形成病毒的组成成分。这一模拟物与MHC蛋白类似,因此,免疫系统就难于感知病毒的存在。想象一下,在两将军交战的时候,敌人都变成了和我们穿着一样铠甲的战士,这让我们骁勇善战的士兵们都不知道该不该动手了。

  说了这么多,那究竟埃博拉病毒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杀伤力,我们的免疫系统为什么对它束手无策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在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中,死亡率最高可达到90%以上。研究人员不停的试图在免疫系统上找到埃博拉病毒的特别之处,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盖亚•阿马拉辛赫(Gaya Amarasinghe)博士等人与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和达拉斯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学者的通力合作之下,终于发现了埃博拉病毒的VP24蛋白对细胞免疫反应的干扰机制。在说到这个干扰机制之前,我们必须补充说明一个概念——干扰素(IFN)。干扰素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前文提到过,当MHC-1与抗原结合呈递到细胞表面的时候,就会使T细胞产生γ型IFN。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埃博拉病毒

  研究人员介绍说,转录因子“STAT1”会携带干扰素提供的抗病毒信息进入细胞核并引发免疫反应。在人体的快速免疫反应机制的作用之下,STAT1会被细胞允许走“应急通道”,进入细胞核。在一般情况下,干扰素会促使STAT1进入细胞核,激活参与抗病毒反应的数百个蛋白质的基因。其实,干扰素就想是战争中搜集敌人情报的间谍,它把病毒的信息交给STAT1这个送信的使者,这个使者可以进入作战指挥中心(细胞核)来激活应对病毒的蛋白。但是,研究人员在埃博拉病毒中发现的“VP24”蛋白却干扰了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步骤。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黛西•梁(Daisy Leung)博士说,“如果VP24附着在STAT1上,STAT1就无法进入细胞核了。”“埃博拉病毒之所以会如此致命,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它会干扰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克里斯•巴斯勒(Chris Basler)博士说,“了解VP24如何干扰免疫系统,将帮助我们找出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方法。”与人细胞巨化病毒相比,埃博拉病毒使用的逃避免疫的做法是“切断战场信息反馈”,而人细胞巨化病毒是选择“假扮”成对手的模样来得以保存。所以如此看来,埃博拉病毒所使用的防守策略更加后患无忧。

埃博拉病毒

  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手段各式各样,不胜枚举,我们在这里也无法一一列举,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还有许多未明之处。不过,已有证据显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非洲果蝠。我们在这里自然会感到奇怪,这么致命的病毒,拥有这么好的逃避免疫的方法,但是,为什么与我们人类同属于哺乳动物的蝙蝠却可以安全的携带这种病毒而不致死,还能把它传播给人类,为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呢?蝙蝠有长距离飞翔的能力,能随着季节变换进行长途迁徙。这种长途迁徙就使蝙蝠很容易将病毒传播到其他地方。蝙蝠的居住地和活动范围多是由其食物决定的,而人类居住地多是蚊虫丰富、瓜草茂盛的地方,这就驱使食虫蝙蝠和果蝠到人类居住地捕食昆虫和采食水果,从而增加了蝙蝠病毒跨种传播的机会。棕果蝠饮水时就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将埃博拉病毒传播给人类。

非洲果蝠

  根据一篇新的假说,飞行可能是防止动物生病的关键因素,即使携带大量病毒。研究人员说,当飞行的时候,蝙蝠增加能量消耗(代谢率)和提高体温,导致体温与其他发烧的哺乳动物的体温类似(100~105华氏度)。这表明,飞行保护蝙蝠免受感染的方式,跟发烧保护哺乳动物一样——通过提高它们的免疫反应。如果高代谢率和高体温伴随飞行能激活免疫系统,那么,飞行可能是对“蝙蝠被病毒感染却没有明显生病迹象”的最终解释。相关论文发表在2014年5月发行的《新发传染病》杂志上。“每日最高体温(源于飞行)可能帮助蝙蝠在被感染的早期阶段抵抗一些病原体。”研究人员说。有些病毒可能已经进化出与蝙蝠一样的高体温耐受力。尽管这些病毒都不会伤害到蝙蝠,它们仍然跨越到其他动物中,导致疾病发生,因为病毒能够在一个很大的体温范围内生存,研究人员说。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不知道此假设是否成立,直到他们进行测试。

墨西哥无尾蝠

  另外,蝙蝠多是群居动物,多种蝙蝠居住在一起比较常见,群居蝙蝠的密度往往很大,如墨西哥无尾蝠(Tadarida brasiliensis mexicana)在每平米内,个体数量达到3000只,一个洞穴的总数甚至达到了数百万只。这种高密度的种内或种间接触能使得病毒在蝙蝠之间得以快速传播,同时,种群数量大可以淘汰一些对病毒敏感的蝙蝠,使得存活的蝙蝠对携带的病毒具有耐受性,同时又可持续排毒。冬眠是许多蝙蝠重要的生理特性,在冬眠期,蝙蝠的许多生理机能显著下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疫系统比平时要迟钝得多,从而使得冬眠的蝙蝠对病毒感染不会发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在冬眠蝙蝠体内病毒的增值变得比较缓慢,此时,蝙蝠并不会出现任何异常表现,却可以持续向外排毒。

  无论如何,埃博拉病毒对我们来说仍是一种无法解决致命病毒。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的Stephen Gire、Pardis Sabeti率领的来自美国、英国、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完成了在西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工作,文章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但是,就在研究过程中,5位作者不幸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并在论文发表之前去世。所以在本文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共勉一句牛顿的话“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向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致敬!

* |7 L+ A  Z1 [: e4 v7 n* L

) b+ k7 R8 v0 q! I3 f# A4 g7 Nhttp://beijing.kaiwind.com/kpydsy/201409/26/t20140926_1953050.shtml
* I+ U/ @( U1 b% T5 N1 K

' q) ?4 E) E1 i# C/ D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40
发表于 2015-1-14 19:01 |只看该作者
埃博拉疫苗即将迎来最终试验
4 ?* K7 M$ H* e4 z" r
  X! j4 o  S% ?$ U/ F*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01-14 07:20:01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宗华/ z5 v9 k; @1 ^9 Q: O/ a
2014年9月,葛兰素史克生产的埃博拉疫苗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展一期试验。+ o! `( }( a' N" G1 \

8 m$ [9 [5 q4 q' H  研发埃博拉疫苗的竞赛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这有可能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疫苗是否真的有效找到答案。
/ C- l' n; ~. d9 H9 s# s
1 r: y% F2 _* a( Q' o# r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Marie-Paule Kieny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接下来的最短4周内,试验会在西非展开。受试者将冒着感染埃博拉的危险,接受两种疫苗中一种疫苗的注射。这两种疫苗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S  l2 s" x9 x% x) i' A1 g3 I$ M

% v7 J9 m- e0 P9 d" f  不过,一个新的问题正在将该研究复杂化。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最近几个月新的埃博拉病例数迅速下降,尤其是在利比里亚。这当然是好消息,但会使证明某种疫苗有效的工作更加困难,因为该研究需要所规定的最小数量的新感染患者,以证明疫苗为人类免于感染埃博拉提供了防护。& I" P: G$ T4 ?9 {) E5 B! N

3 g  U, C' j# z8 p, K9 x2 P% M  到目前为止,所谓的一期试验已将试验性埃博拉疫苗注射进健康志愿者的体内,以评估其安全性和免疫反应。不过,这些志愿者不会有感染埃博拉的危险。去年,一个世卫组织工作小组决定,考虑到埃博拉带来的巨大威胁,直接跳过这些小规模研究进入测试疫苗功效的三期试验是合乎道德的。在更大规模人群中评估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反应的二期研究也将同步展开。2 e( ]0 e3 R  d  B3 V- e; O) z
! v8 \2 I) d7 M' z  K3 g
  三期研究的初步结果有望在大约6个月之后获得。独立的数据和安全性监督委员会将密切关注这些试验,并在数据出炉后举行盲态数据审核会议。除了副作用,如果重大的成功显现出来或试验明显不具备提供确切答案所需的统计功效,委员会也可以提早停止某项研究。+ S9 ~. i4 R9 y% s+ i0 f) X
6 p+ ]" @1 K* j3 O5 G. k
  然而,尽管有理由庆祝,但利比里亚埃博拉患者的急剧减少会破坏这些研究,因为当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变少时,要证明一种疫苗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将变得更加艰难。如果其他抑制埃博拉病毒的努力也取得重大进展,将进一步威胁到该项研究的影响力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17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