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59
- 威望
- 1059
- 包包
- 2456
|

自己一直在做蛋白诱导猪iPSCs的工作,最近看了一篇相关方面的文献,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下!同时也有以下疑问想下大家请教下,欢迎拍砖!!!
& M+ h8 ^4 M; h! R9 b' j: z: M0 u* s; E9 ?
题目:Partial Somatic to Stem Cell Transformations Induced By Cell-Permeable Reprogramming Factors 杂志:Nature 下面的SCIENTFI REPORTS , IF 不高,但文章质量还不错,如十几年前 cell 下面的 stem cell, 文章作者为KIM,参考文献中有他的三篇一作SCI论文,推测可能是做蛋白生产、生物治疗和疾病机制等方面工作;这篇文章应该是其第一篇蛋白诱导重编程的文章。 文章的工作量还是不小的,且只有四个作者,还要除去一个通讯作者,文章详见附件!!!
; |1 J) j, P; N9 ?6 e! @, m% a* K% X: z) [5 M' {
一. 文章的结构:& m. v: N' I7 J7 f- x
1. 蛋白的制备分为A、B两组: B* c" n1 }0 {9 t
A组: Oct4,Sox2,Klf4,c-Myc和Nanog(OSKMN) 的编码区亚克隆至Pet28a载体中,同时加上MTD(使重组蛋白入核), HIS-TAG(利于纯化), NLS(核定位序列)等序列,获得重组蛋白; 可能由于A组没有针对表达菌株为大肠杆菌进行密码子优化,OSKMN的表达量不高,且是包涵体表达;在此基础上,想获得 更多 和可溶性的 重组蛋白,于是有了B组。" W, ?% r2 O& S9 {2 p% \" {* m
B组: ,对OSKML进行了基因优化,同时根据蛋白的表达量和可溶性表达 筛选了不同的MTD, 但遗憾地是,好像文章后续诱导所用的蛋白为变性条件下的蛋白。9 ~) S* J# ]" b/ Y+ ]* S$ \
! |$ r. H# Y, V2 g- a, t0 r3 g2. A组重组蛋白介导的重编程(hES培养体系):有两种方法:A组:诱导全过程中添加蛋白;B组:间断添加蛋白$ }, ?$ u6 ` W1 a# P- x
考虑A组蛋白在与细胞共培养时有析出现象,且Nanog溶解度最低,于是考虑使用B组蛋白介导重编程。
& \) S" U! @/ K3 S3 h, u
. k& q% V9 y F3. B组重组蛋白介导的重编程(偏重于mES培养体系):也有两中种方法:A组:无Vc 加Lif 诱导,B组:有Vc 加Lif 诱导 --- 能形成很好的对比
" y' t; f/ g2 N% D. u9 n' P
9 k% c" M. G2 z t+ C/ c二. 总结
3 `& f' W: R+ V) r9 g6 k3 B1. 文章结构紧凑,一环套一环,能相互对比,也能在各组别之间对比,这样讨论的东西就比较多,同时文章的图片拍摄 和 排版也很好。这暗示我们做实验室时就要想好文章的整体思路( P/ r( }7 I5 m/ q
2. 文章写的比较诚恳,不夸大,不浮躁,如只得到了部分重编程的干细胞,得到的干细胞克隆不能增殖传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c% l F! p0 ?% a# s* k7 E
3. 文章讨论部分: A. 提到了蛋白在细胞培养基中的溶解度问题,这是以前文章中没有提到的; B. 还提到了 加入蛋白三天后,就出现了克隆,他们感觉与其他重编程相比,这个出克隆的时间太快了,不利于细胞的充分重编程,就如一个人跑的太快了容易摔倒,这暗示我们应该降低这个过程,如降低蛋白的浓度,改变因子加入的顺序(c-myc蛋白可能会加速细胞的凋亡)。
4 P' z5 C* g6 Y, c& a
; U/ d! n8 o# n6 _/ \" [2 v三. 疑问0 H& X) \/ _& u. h- c3 I h
1. 本文中是根据什么确定使用何种MTD的,这些MTD与以前的TAT,9R,11R 又有何种优势???自己不是很了解,请高手指点
* i) h' W4 \8 F- I, H2 d4 [2. 文中对纯化后的蛋白纯度 和 检测没有说明,文章中只有一张SDS-PAGE图片,并且没有WB图片,虽说做了荧光素酶试验说明了其转录活性& Y1 P. Z! h( G. ]$ ^
3. 为什么这些AP阳性、表达某些多能性基因的克隆不能增殖呢,这与2012年张慧的文章结果是相似的,他们用重组蛋白介导iPSCs也没有建立稳定的细胞系 对于这一问题大家怎么看???
A& ~4 v8 t* W- n+ J- G* `( w4. 我最近也在做原核表达OSKMNL这两种蛋白,然后介导猪的体细胞重编程!!! 这方面的工作现在也比较多了,套路都差不多,大家能帮我想想还有什么地方,还可以做哪些创新,以便于将来发好文章。
+ @# L: x- K# \) k
$ D8 q+ E* P& f, A% f7 ^欢迎讨论,自己也额外上传了最近5年的几篇蛋白介导重编程的经典文章!!!
$ O3 D) g2 s- i, |# c0 Q, G R3 Y: R1 {, E0 R
7 P4 U7 X/ e) L4 t
补充内容 (2014-3-29 22:10):
( S, Y* k ~: H0 C! U1 z关于蛋白质介导体细胞重编程:
* Y: e8 H6 U: A, K6 l, ^1. 蛋白的可溶性与否,这直接关系到蛋白的质量和制取的工作量及成本;# G9 Q8 r! }; Y/ y8 Y5 E
2. 蛋白质在细胞培养基中的溶解度,如蛋白与细胞共孵育一段时间后,蛋白析出的问题!
" y- e- P1 R. x! d: x: ~& x9 b/ e5 C; }6 v8 P: L8 g5 l' H* q
补充内容 (2014-3-29 22:16):
/ ^5 y! L8 U) O$ G: ?- l3. 蛋白添加的顺序也应该优化,最近裴端卿组有一篇iPSCs诱导过程中EMT-MET的文章(2013.10,月份记不清了),其中c-MYc添加的顺序就是在中间添加的,如果蛋白介导iPSCs也按这样的顺序,是否会出现能增值的克隆呢??
( N& u! C- Y/ H( S0 C s! J: _) V1 m. O7 v. `( W
) A g. u; C. N9 }
补充内容 (2014-4-6 14:55):
% }1 x: A+ r; ^2 f! o6 M2 Q感谢Xray19 上传的一篇关于“ 重组蛋白维持鸡ESCs多能性”的文章,文章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上(2013年见刊),有中国农业大学的Ying完成,技术是实验室的常规技术,但文章的起点不错,有创新性!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威望 + 60
包包 + 12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