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细胞动物是怎样起源的,现在还无法确切知道单细胞动物发展为多细胞动物的真实过程。只能从团藻这种单细胞群体中,出现某些细胞的分化而得到一些启示。
在多细胞动物中,海绵类是最原始的代表。它最早出现于25亿年~5.7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并一直延续至今。海绵又叫多孔动物,身体分体壁和中央腔两部分,体壁只有两层细胞组成,体壁上有许多小孔,内层细胞有鞭毛。海水顺着体壁的小孔进入中央腔。这种动物从来不动,而是牢牢的附着在岩石等上面,它的食物和氧气就靠海水从它体内自然流过而获得。它的体形多种多样,体内还有些造骨细胞,能形成骨骼支持身体。
水母、珊瑚、海葵是腔肠动物中常见的种类。腔肠动物的身体也由两层细胞组成。一层是胚胎发生中属于外胚层的细胞,另一层是属内胚层的内层细胞。外层细胞起保护作用,内层细胞形成肠腔,这是一种最原始形式的消化腔。腔肠动物在前寒武纪海洋中早就出现,有许多种类一直繁衍至今,而且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
腔肠动物和海绵动物的内外两层细胞之间都有中胶层,这中间也有些从内外两层细胞中移来的一些细胞叫间叶细胞,但时,腔肠动物的中胶层和间叶细胞比海绵动物的分化程度高。所有比腔肠动物高等的动物都属于三胚层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等,这些动物是三胚层动物中最低等的一大类群。
扁形动物中常见的种类有生活在池塘、溪流石块下的涡虫,它的身体背腹扁平,体长只有几毫米,它有口、咽和肠等消化器官,但还没有肛门。比扁形动物稍前进一步的是纽形动物,外形很像扁形动物,但它们已出现肛门。更进步一些的是环节动物,蚯蚓就是一种常见的环节动物。环节动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身体从前到后分为许多体节,都有能单独活动的肌肉和排泄器官。体节的分化是动物体制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面。
蠕形动物大多身体柔软,缺少钙质等硬体构造,因而留下的化石记录并不多。
http://www.uua.cn/kepu/show-4267-1.html
多细胞器细胞的起源
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05级生物科学班(李颖修改)
真核细胞的起源与进化是生物学的重大问题之一,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共生论”和“进化论”两种说法。其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线粒体、质体、核膜、鞭毛等细胞器的起源问题。早在1905年,Mereschkowsky就提出了共生学说,随后许多科学家对共生学说做了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他们认为,线粒体和质体分别是细菌样和蓝藻样的原核细胞在真核细胞的远祖细胞内共生形成的。中心粒和其他“9+2”式结构则来自螺旋菌样的内共生体。细胞的吞噬和胞饮作用对真核细胞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被吞噬进的原核细胞不被消灭,继续执行它们的机能,并对宿主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相互利用,长时间地彼此依赖,终于变成了不能互相分离的强制性共生关系。被吞噬的原核细胞变成了保持其特有色素和光合作用的质体,而宿主细胞终于失去了异养的营养方式,依靠质体发展成自养类型的生物(细胞)。具有需氧呼吸功能的原核细胞(细菌样),以同样机理与宿主细胞长期共生,形成了线粒体。宿主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包围原核细胞的同时,宿主细胞膜成了线粒体的外膜。但也有人认为,细胞器的外膜是由其他膜相结构包围形成的。由于长期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使这些细胞器失去了某些代谢机能,而保留了有利的代谢环节,如线粒体及质体的许多蛋白质是由细胞核的DNA编码合成的,而线粒体的少数多肽,如不溶性呼吸链及ATP酶的成分是在其内核糖体合成的。
共生说的根据是:(1)由于共生体来源于自由生活的原核细胞,现存真核细胞的线粒体、质体仍有其独自的遗传物质DNA、RNA及蛋白质合成体系一核糖体、ATP、核苷酸等,这些都是自由生活细胞的遗迹。(2)细胞以有丝分裂进行增殖时,线粒体、质体等也相应地分裂增殖。这些由于共生起源的细胞器至今仍保留其一定的独立性和连续性。(3)共生起源的细胞器如果在细胞中丧失,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由细胞核的基因作用下产生。(4)现存的有机体中仍能找到细胞器共生起源的自然存在的对应物。例如,绿草履虫、金藻类、绿水螅等,不少低等生物的细胞中都证明有绿藻、蓝藻和隐藻的共生体。
关于线粒体等膜相细胞器起源的另一派观点是“进化说”。科学家们认为,细胞膜内陷是原核细胞分化为真核细胞的基本步骤;双层膜细胞结构的形成过程是:真核细胞的祖先——某些原核细胞,遗传物质DNA紧贴细胞膜,在DNA紧贴的地方细胞膜内陷,形成若干双层膜的结构,它们各包裹着一套DNA物质,分别是细胞核、线粒体及质体的雏形。最初它们的结构可能是相似的,都包含着完整的基因组,都可能具备与膜结合点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机能。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分化,核膜失去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种活动分别在质体和线粒体中发展起来。
进化说的证据是:(1)现存的好氧原核生物(细胞)常有拟线粒体等,它是由质膜内陷并迁迥折叠成的内膜系统,有呼吸功能;细菌的质体被认为是与线粒体同源的;蓝藻类(如满江红、鱼腥藻)及光合细菌的原核细胞内有重叠的片层状囊泡,其上面的光合结构也是质膜内陷形成的,原核细胞内的呼吸和光合功能的膜相结构中均可看作是线粒体和质体的雏形。这些细胞器是在原核细胞内渐渐进化来的,而不是共生的。(2)真核细胞的分裂间期染色体(DNA)是附着在核膜内侧的,这是被保留下来的原始特征,证明上述模型中,假设遗传物质紧贴细胞膜是无疑的。(3)做真核细胞的连续切片,发现了核膜与内质网及质膜的连续结构,说明核膜与质膜的渊源关系。(4)有人认为,双层膜细胞结构的内膜来自内陷的细胞膜:外膜与内膜具有近似性,如核膜外膜与内质网都有核糖体,外膜比内膜均略薄。从眼虫藻植物中可以观察到,内质网可以裹上叶绿体,显示了内质网有包裹其他细胞器的能力。
既然细胞是生命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命有机体的进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胞的出现使生命有机体有了独立的特性和稳定性,从而加快了生物的进化进程;细胞的不断完善、进化,必将使生命向更高层次发展。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学说
一、原生动物、中生动物与后生动物
在动物界里除了单细胞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一切高等生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动物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植物,它们进化发展的速度也远较植物为快。动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有对称的体型。两侧对称的体型不仅有利于活动,且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和背腹。在进化过程中,神经感官和取食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形成了头部。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是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一切高等动物以至于人都是在这一体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在形态结构上虽然有的也较复杂,但它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
后生动物Metazoa: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这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
中生动物(Mesozoa):认为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有学者将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并列为3个动物亚界。现在一般认为中生动物为动物界中的一门。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结构简单,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Rhormbozoa)和直泳虫纲(Orthonecta)。
菱形虫纲(Rhormbozoa):包括双胚虫(dicyemida)和异胚虫(heterocyemida)两类。菱形虫纲的动物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体长约0.5mm~10m。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细胞数目在每个种内是恒定的。这些细胞基本上排列成双层,但又不同于高等动物的胚层。外层是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一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体细胞具营养的功能,轴细胞具繁殖功能。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生活史较为复杂。
直泳虫纲(Orthonecta):寄生在多种海生无脊椎动物体内(如扇形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双壳贝类及棘皮动物)。成虫多数雌雄异体,外层亦为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体细胞中央围绕着许多生殖细胞(卵或精子)。少数种类成虫雌雄同体,其精细胞在卵细胞的前方,没有轴细胞。性成熟后雄性个体释放精子到海水中,精子进入雌性个体内与卵受精,并在雌体内发育成具纤毛的幼虫(一层纤毛细胞包围几个生殖细胞)。幼虫离开母体又感染新奇主。当幼虫侵入寄主组织,其外层具纤毛的细胞消失,生殖细胞多分裂形成多核的变形体(plasmodium)。变形体由无性的碎裂方法产生很多变形体,然后由它们发育成雌、雄个体。
近十余年来对中生动物的系统发育、亚显微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生态以及生化分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对中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仍存在着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它是退化的扁形动物,甚至认为可以作为一纲列入扁形动物门。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生动物是原始的种类,是由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进化来的,或认为是早期后生动物的一个分支。近年来经生化分析表明,中生动物细胞核D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的含量(23%)与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含量相近,而低于其它多细胞动物者,包括扁形动物者(35%~50%)。因此认为中生动物和原生动物的纤毛虫类的亲级关系较近,更可能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至于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是否各自独立地来于原生动物的祖先,或中生动物确是原始的或退化的扁虫?还不很清楚。由于中生动物有着长期的寄生历史,是动物界中极为特殊的类群,其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
Fig. 3.1 Mesozoa |
二、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
(一)古生物学方面
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经过千百万年地壳的变迁或造山运动等,被埋在地层中形成了化石。已经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世是最简单的。在太古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壳化石,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种类也较复杂,并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顺序。说明最初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二)形态学方面
从现有动物来看,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在原生动物鞭毛纲中有些群体鞭毛虫,如团藻,其形态与多细胞动物很相似,可推测这类动物是从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即由单细胞动物发展成群体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多细胞动物。
(三)胚胎学方面
在胚胎发育中多细胞动物是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成体。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根据生物发生津,个体发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是相似的。
三、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
Fig. 3.2 Colonial theory |
(一) 群体学说(colonial theory) 认为后生动物来源于群体鞭毛虫,是当代动物学中最广泛接受的学说。这一学说是由赫克尔(Haeckel,1874)首次提出,后来又由梅契尼柯夫(1887)修正,海曼(Hyman,1940)又给以复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gastraea)。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实球虫或无腔胚虫学说) 梅契尼柯夫观察了很多低等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他发现一些较低等的种类,其原肠胚的形成主要不是由内陷的方法,而是由内移的方法形成的。同时他也观察了某些低等多细胞动物,发现它们主要是靠吞噬作用进行细胞内消化,很少为细胞外消化。由此推想最初出现的多细胞动物是进行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是后来才发展的。海契尼柯夫提出了吞噬虫学说,他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初为实心的,后来才逐渐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虫(phagocitella)。
这两种学说虽然在胚胎学上都有根据,但在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多数是像梅契尼柯夫所说的由内移方法形成原肠胚,而赫先尔所说的内陷方法很可能是以后才出现的。所以梅氏的学说容易被学者所接受。同时梅氏的说法看来更符合机能与结构统一的原则。不能想象先有一个现成的消化腔。而后才有进行消化的机能。可能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消化机能,同时逐渐发展出消化腔的。
从现有的原生动物看,其中鞭毛类动物形成群体的能力较强,如果原始的单细胞动物群体进一步分化,群体细胞严密分工协作,形成统一整体,这就发展成了多细胞动物。但是单细胞动物群体多种多样,有树枝状、扁平和球形的,前二者其个体在群体中的连接一般较疏松。根据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形状看,球形群体(类似团藻形状)与之一致,因此,群体学说认为由球形群体鞭毛虫发展成为多细胞动物符合于生物发生律。此外,从具鞭毛的精子普遍存在于后生动物,具鞭毛的体细胞在低等的后生动物间也常存在,特别是在海绵和腔肠动物,这些也可作为支持鞭毛虫是后生动物的祖先的证据。梅契尼柯夫所说的吞噬虫,很像腔面动物的浮浪幼虫,它被称为浮浪幼虫样的祖先(planuloid ancestor)。低等后生动物是从这样一种自由游泳浮浪幼虫样的祖先发展的。根据这种学说,腔肠动物为原始辐射对称,可以推断它直接来源于浮浪幼虫样的祖先。扁虫两侧对称是后来发生的。
3.Barnes(1987)认为,团藻样动物虽被作为鞭毛虫群体祖先的原型,但是这些具有似植物细胞的自养有机体不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超微结构的证据表明,领鞭毛虫(choanflagellates)原生动物更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领鞭毛虫有些是单体的,有些是群体的。
4.Otto Butshli(1883)扁囊胚虫(Plakula)学说,认为原始的后生动物是两侧对称的有两胚层的扁的动物,称此动物为扁囊胚虫。根据Butshli的看法,扁囊胚虫通过腹面细胞层的蠕动、爬行、摄食,最后该动物背腹细胞层分开成为中空的,这样逐渐地腹面的营养细胞内陷形成消化腔。同时产生了内外胚层,形成了两胚层动物。这里所提的扁囊胚虫与现存的扁盘动物丝盘虫(trichoplax)是相似的。有些学者认为丝盘虫是扁囊胚虫现存种类的证据。
(二)合胞体学说(syncytial theory)
这一学说主要是由 Hadzi(1953)和 Harsan(1977)提出的,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由于有些纤毛虫倾向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侧对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认为无肠类扁虫是现在生存的最原始的后生动物。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因为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分化成多细胞的现象,实际上无肠类合胞体是在典型的胚胎细胞分裂之后出现的次生现象。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不同意将无肠类扁虫视为最原始的后生动物。体型的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如果认为无肠类扁虫两侧对称是原始的,那么腔项动物的辐射对称倒成为次生的,这显然与已揭明的进化过程是相违背的。
(三)共生学说(Symbiosis theory)
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发属成为多细胞动物。这一学说存在一系列的遗传学问题,因为不同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胞动物,这在遗传学上是难以解释的。
第二节 个体发育的主要时期
-、受精(fertilization)与受精卵
由雌、雄个体产生雌雄生殖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称为卵。卵细胞较大,里面一般含有大量卵黄。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vegetal polo),另一端称为动物极(animal pole)。雄性生殖细胞称为精子,精子个体小,能活动。精子与卵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这个过程就是受精。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二、卵裂cleavage
受精卵进行卵裂,它与一般细胞分裂的不同点在于每次分裂之后,新的细胞未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因此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这些细胞也叫分裂球(blastomere)。由于不同类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
1.完全卵裂(total cleavage):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海绵动物、蛙类。
|
Fig. 3.3 Cleavage and formation of gastrula |
2.不完全卵裂(Partial cleavage):多见于多黄卵。卵养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discal cleavage),如乌贼、鸡卵.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peripheral cleavage),如昆虫卵。各种卵裂的结果,其形态虽有差别,但都进入下一发育阶段。
三、囊胚blastulation的形成
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blastua)。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blastocoel),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blastoderm)。
四、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囊胚进步发育进入原肠胚形成阶段,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原肠胚形成在各类动物有所不同.其方式有:
1.内陷(invaginationn)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最后形成2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ectoderm),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endoderm).内胚层所包围的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因此称为原肠腔(gastrocoel).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bastopore)。
2.内移(ingression)是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开始移入的细胞充填于囊胚腔内,排列不规则,接着逐渐排成一层内胚层。有的移入时就排列成内脏层。这样的原肠腔没有孔,以后在胚的一端开一胚孔。
3.分层(delamination) 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留在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
4.内转(involution)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
5.外包(epiboly)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极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形成为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为内脏层。
以上原肠胚形成的几种类型常常综合出现,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与内移相伴而行。
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内、外胚层之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mesoderm).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主要由以下万式形成:
l.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因此又称为裂体腔(schizocoel),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裂体腔法(schizocoelous method 或 schizocoelic formationn),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2.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胜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又称为肠体腔(enterocoel)。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enterocoelous meyhod或 enterocoelic formation)。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及脊索动物均以这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高等脊索动物是由裂体腔法形成体腔,但具体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各个类群之间的发育细节也有差异。
六、胚层的分化
胚胎时期的细胞,开始出现时,相对地说是较简单、均质和具有可塑性。进一步发育,由于遗传性、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胞群之间相互诱导等因素的影响而转变为较复杂、异质性和稳定性的细胞。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分化(differentiation).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三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如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宫.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格骨骼、血液等)、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上皮各种行生物如皮肤腺、毛、角、爪等)、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第三节 生物发生律
Fig. 3.4 Early development of epidermis |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也叫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 ),是德国人赫克尔(E. haeckel,1834~1919)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达尔文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光,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达尔文还指出了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
赫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发生律。1866年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是这样说的:“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ontogeny)和系统发展(或系统发育Phylogeny),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当然不能把重演理解为机械的重复,而且在个体发育中也会有新的变异出现,个体发育又不断的补充系统发展。这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
除了最原始的形式外,生物的繁衍首先必须有两种对立成分的结合。例如雌与雄、男与女,这就是性。性是性别的特质.在较高等生物中,性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性染色体,性器官(第一性征),还有性激素和副性征(第二性征)。这三部分的结合,构成了雌体或雄体,男性或女性。不正常或病理性的性混乱,是这三部分失调的结果。两个不同性别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这是生物界长期演变的产物。从原始藻类中两个同形配子在水中的偶然相遇,到人类男女之间真挚的性爱,反应了性的自然史的漫长进程。
从进化的意义上说,性的主要功能是生殖,通过生殖保证生命的延续。生殖按其方式可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类。无性生殖是单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有性生殖则是两个细胞结合并融合为一个单独的新细胞。这种看来不太“经济”而又复杂化的过程,为什么是一种进化呢?最概括的解释是,无性生殖在任何时候所能选择的只是一个个体的后代。因此,适应性很低,进化速度也非常缓慢。原核生物和少数低等动物都取这种方式。以真核生物,尤其是脊椎动物为主体的有性生殖过程,能将双亲的各种突变结合在同一个体中,而且,两个亲体的基因在减数分裂和受精结合中重新组合,会使后代中出现多种多样的遗传性状。因而,有性生殖大大增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进化速度。
有性生殖可分为同配和异配两种方式。其中,同配比较简单,它是两个形态和大小相似的性细胞(即同形配子)的结合过程,多见于低等生物,如真菌和藻类。例如,衣藻在环境不利时便营同配生殖.两个子细胞头对头地双双配合,它们在形态上不一定有区别,但生理上却巳有雌雄的分歧。一些学者设想,类似衣藻那样的性行为,可能就是性起源的模式。也有人认为,“同性喜爱关系”(同性恋)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此有关。
那么,为什么性行为中通常只有两种性别呢?其实,从理论上讲,一种生物可以有许多性别。事实上有些低等真菌中就有8种以上的“性别”,这种性别称“相对性别”,即使在人类中也有“雌雄同体”等类型。然而,只有两性系统盛行于生物界。看来,是因为这种系统能够提供最佳效益。一般地说,雌性的主要职能是造卵,雄性是生产精子。卵的体积较大,人的卵要比精子大8500倍。卵中的营养物质可作为养料。精子是最小的细胞,简化到几乎仅有一个由细胞核组成的头部。尾端储有足够的能量,可提供精子冲向卵的动力。
精卵结合后受精卵所包含的遗传成分,是整个种群基因库通过双亲传递下来的。因此,两种性别的分工与合作,不仅能有效地完成受精过程,也能为后代的成长、发育提供先天的条件.可见,这种关系是性结合的最佳系统。高等动物和人类两性间的结合,是两性系统的高级表现形式。由于雌雄或男女个体在生理、心理、性格、体力、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它(他)们之间会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表现在性生活、组织领域(家庭)、获取食物、生育后代等各个方面。这种现象,除环境因素(对人类来说,还有社会因素)外,也有遗传、进化上的原因。
关于性起源的机制,C.帕特森(1978)等人认为很可能与真核细胞的内共生说大体相似。就好像是一个细胞“吞食”另一个细胞,结合为一体,两个胞内物质进行混合和交换。这种假设把性起源和真核细胞的起源联系起来考虑,在理论上增加了合理性(图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