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8
- 威望
- 108
- 包包
- 257
|
本帖最后由 shabi890713 于 2011-5-28 11:23 编辑
% i/ F" g7 E9 X, n* z' t& h
: Z2 I* t& [; Q# R- _$ ]回复 tpwang 的帖子
6 o5 M" S- e4 N: W- U/ n4 m2 h8 v4 X1 j2 W7 B& C
我再对tpwang先生的一些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可能由于个人知识的浅薄有回答不周的地方请各位前辈包涵。$ b L G+ B& b' f
4 a5 j( J/ D ~5 B
1. 利用非整合基因条件下实现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研究(如脂肪干细胞转分化为血细胞、皮肤、角膜、内皮、β-细胞等),或者非整合基因条件下实现成体细胞同胚层甚至跨胚层的转分化研究;
1 Z+ i4 g! ]& F* b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较体细胞转分化的优劣势各是什么,为什么要搞间充质转分化,已有哪些苗头?9 W, ~+ u+ w( \. J
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的优势很明显。目前研究表明,MSCs的作用可能并不是用来替代受损的间质组织,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抑制“免疫监控”及创造一个有利于受损组织修复再生的微环境,所以由它转分化而来的细胞与受损组织周围细胞之间的契合度较高。并且难度也较体细胞转分化简单。假如我们用物理学的角度来思考,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要比同能级细胞之间的立定跳远来的容易。虽然间充质干细胞的转分化已经有一定时间的尝试,但是在过去的7,8年中也碰到一些问题,比如扩增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潜在的肿瘤细胞污染风险;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及时适应病情的需要等。
4 _4 [" z- V* ?体细胞同胚层以及跨胚层转分化理论上已经实现,现在的问题是能在多大范围内实现,非整合手段可能有那些,更重要的,转分化的机制可能是什么,以及与发育过程、iPSC机制的关系如何(比如丁盛的半路转分化就很有意思)。体细胞“体内”转分化的优势我个人觉得1.在于临床应用中的“原位”二字;2.帮助我们更清晰了解病理从而在预防医学中相关的应用。转分化的机制我个人欣赏tpwang先生之前一篇大一统的观点,我们要看重的不应该仅仅是similarity,而应该是plasticity和flexibility。9 j2 D' | I9 h! S" _: F9 D
. e- g( R. f1 ~% A$ \
2. iPS和ES在表观遗传修饰、非编码RNA水平以及发育过程中的差异研究. ! q7 ^( v6 I4 A% F
表观遗传的差异已有一些证据,非编码RNA水平指什么,诱导iPSC?而iPSC在发育过程中的差异指什么呢,iPSC和发育有关系吗,或者是说对研究发育过程有意义?4 R e5 F. B# p& d
非编码RNA主要是指Lnc-RNA水平的差异。我们已经有能力得到表观遗传修饰谱,micro-RNA谱,但是Lnc-RNA仍是空白。我们已知LincRNA-ROR和HOTAIR对于ES和iPS自更新有帮助,但这只是相同点,不同点是否存在?至于发育则是指比如四倍体补偿获得的iPS小鼠,ES小鼠以及正常小鼠之间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生理指标上的差异。3 e. U I. ]2 e
) g' w1 c) Q$ v$ `1 M( }9 ^6 @
3. iPS/ESC/肿瘤细胞在胚胎微环境及非胚胎微环境条件下分化行为比较性研究;- z! M k/ X Q- c
是指这三者的胚胎及非胚胎微环境平行比较,即3 x 2比较研究?有什么意义?iPSC在“非胚胎微环境”指什么?
6 y: q4 b+ J" b E4 R1 p" P3 A个人觉得这个方向的重点不是三种细胞本身,而是对胚胎微环境的进一步解析。裴端卿前阵子开会时曾说,他觉得iPS诱导效率的低下主要问题出在培养条件上。当然他这么说有偏袒他自身研究方向的原因,但是胚胎微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常用的feeder离完美的微环境究竟还有多远?. ' r8 u% F9 ?# ?" P" X
) x; K0 r1 w2 M+ f) D- B+ [
4. iPS诱导方式、效率、安全性的优化以及重编程机制的研究 e, n7 [8 _+ `( X4 L
5. 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维持自更新以及定向分化机制的研究
( j7 L' P% C: s; T' G" M6. 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维持自更新以及定向分化机制的研究
. D& s' x8 S: s) M6 S' T6 |: }5 w这三条是经典方向,自我更新、重编程和定向分化机制研究的各自出路何在,不妨细化。3 R; I/ u3 B+ R# m3 P: E
首先micro-RNA的诱导方法期待有更多的实验室能来重复,是否真能达到10%的诱导效率需要检验。我个人很好奇iPS诱导方式还能有什么突破?更多新颖的转录因子的发现?化学添加剂的使用?转导方式的改变?甚至是否能通过改变端粒长短,或者改变Lnc-RNA水平来诱导,纯属YY。4 m( k( Z+ O" G
- y$ K0 o, ]% k2 C7 x7. 针对某种疾病的以干细胞为靶点的药物安全性、有效性体外评价模型的建立# m0 i& }) j- m, E4 t7 S, e
“以干细胞为靶点”是指疾病干细胞模型分化得来的细胞为药物筛选载体,还是说直接针对疾病状态的干细胞为药物的作用靶点,这么考虑的依据和目的是什么?
5 k0 M8 X8 y( p干细胞由于其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要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需要考虑选择合适的适应症,最佳的细胞类型,适合的细胞制备、储存方法及运输时间、方式,也需要考虑给细胞的最佳时机和途径等诸多变量,这些因素都在约束、影响着干细胞的临床疗效。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化学药品的转换平台,以尽可能控制干细胞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每个环节中的关键变量,如干细胞采集、分离、制备、储存等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如储备临床治疗所需的不同组织来源的干细胞。& H. b; Z7 \4 v
; b* m+ K0 k# `
% ~# K) k2 j7 h( |8 b, _8 干细胞以及iPS细胞生物学效力评价方法的建立;+ O0 o7 M+ a$ A2 y/ c+ T8 d# }
“生物学效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指标是什么?
% A2 A. l8 I2 D不同方法诱导得到的iPS具有分化和发育潜能的评定。以及不同来源干细胞和iPS系统的命名和归类。归类的标准的选择(表面marker是否可靠), ^. O$ ]" ? `; p: e2 v
! e- w: ^7 m. `
9 临床应用中诱导干细胞向靶器官病理归巢研究
5 n) p9 ^/ E j干细胞归巢是个大问题,相关的干细胞微环境以及体外模拟微环境将是一个重大方向。"
- x' \5 y; l- G$ Y+ {* J+ O* Y这条期待大家的补充,我不太了解,是参考sunsong7先生的帖子。
3 [( ?1 V) S+ U% m9 o% l
0 O$ E' D. h- t) Q! d10. 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同源性、致瘤性、促瘤性、抑瘤性?)% F& R' Y7 l# @* d
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固然是个大课题,但目前来看,寻找确定可靠有效的肿瘤干细胞标记和分离方法才是关键,否则肿瘤干细胞的概念就无法实质化,干细胞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就缺了一个有效关联。, N; D/ O( j) O, H5 I# H' `) T
我觉得除此之外目前在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时发现了它的促瘤性和抑瘤性。Khakoo等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证实,MSCs与肿瘤细胞接触时,可通过抑制靶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13K-Akt)信号途径中Akt蛋白激酶活性,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不依赖宿主自身免疫系统。
) [" \8 d4 I' }3 o$ N) w8 s但是有趣的是间充质干细胞也参与了肿瘤的组织构建(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来支持肿瘤),或者过表达趋化因子、促进血管新生来促进肿瘤生长。( O, L# l a6 R3 m! ]5 J1 K
这些背后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干细胞和肿瘤某种同源性而导致的呢?" N8 e' Y9 B! ^+ i) R" f4 v! S
9 r) L6 S2 \9 Y0 m" _" ~+ W
: G- I+ s2 R6 y
11. 结合组织工程,能否将ES/iPS分化成有功能的组织或器官?
2 R. c Z' Z! `% G3 x应该能,这更多是个工程技术问题。不过说“分化”不如说“体外培育”或者如一些时髦说法:打印之类。
' a! {2 d& b2 c' G( }2 c8 D) [目前已经有不少“3D培养环境下自组织成型”(Self-organizing morphogenesis in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的报道,再加上一些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是个很有前景的方向。 |
-
总评分: 威望 + 60
包包 + 110
查看全部评分
|